站在30层的阳台上俯瞰城市灯火,曾是无数人向往的现代生活。
2025年初,经济观察记者在一次与房地产销售的访谈中发现:当下楼市,一线和超一线城市的人更倾向于洋房和小高层,以前的销冠大高层这些年反而卖得不太好。
“登高望远”的美好正被现实的冷水浇醒,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高层住宅的合理性,那么中国小区的这类20层以上的电梯高层住宅,会不会在20年后沦为新一代的“垂直贫民窟”呢?
01 高层老化现实
中国的高层住宅大规模兴起于2000年后,在房地产高周转模式下疯狂生长。
然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早已指出:多数高层住宅的技术寿命仅约50年。按此推算,2030年起,最早一批高层将步入“衰老期”;2040年后,2008年“四万亿”刺激时期建造的高层也将迎来大维修时代。
衰老的代价触目惊心,以电梯为例,其寿命通常为15-20年。更换一部20多层住宅的电梯费用约50万元,扣除国家补贴15万元,住户仍需分摊35万元。
若需更换两部,70万元的支出足以掏空小区多年的公共维修基金。更棘手的是,根据《民法典》,此类大型改造需3/4业主签字同意。
一旦涉及额外收费,推诿扯皮变成常态,最终陷入“问题恶化-居民拒交物业费-服务缩水”的恶性循环。
02 高层的隐患
高层住宅的风险远不止钱包受损。中国消防协会2024年数据显示:高层火灾死亡人数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15%以上。
最残酷的现实在于,国内消防云梯极限高度仅101米(约33层),超过此高度的楼层一旦失火,外部救援几乎不可能。
去年深圳粤海街道某小区高层住宅燃气爆炸,明火从27层直窜31层,有居民躲到飘窗逃生时不幸坠亡,这是血的警示。
安全焦虑正改变市场选择。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:低层和多层住宅成交量同比猛增23.7%,而高层住宅仅增长5.3%;低密度住宅均价涨幅达9.2%,也高于高层的6.1%,高层日渐遇冷。
03 限高令与“好房子标准”
面对隐患,国家也做出了相关的政策改善。2025年5月1日起实施的《住宅项目规范》明确规定: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,禁止500米以上摩天楼。
中小城市原则上不再批准30层以上住宅项目。江苏等地甚至在新版住宅设计标准中删除了超高层住宅条款,彻底堵住政策漏洞。
与此同时,“好房子”理念席卷全国。住建部最新发布的《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做法》中,14个省份的创新实践透露出共同趋势:
社区功能复合化(如各地推行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)、住宅产品精细化(北京要求室内PM2.5过滤效率≥90%)、智能建造普及化(广州要求2026年起新出让宅地100%采用装配式建筑)。
当居住体验取代高度成为核心竞争力,高层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。
04 “垂直贫民窟”必然结局?
说实话“贫民窟化”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。国外早有先例:部分国家将低收入群体集中安置在偏远高层社区,最终演变为犯罪率高发区。
反观国内,不少保障房因选址城市边缘且采用高层甚至超高层设计,存在类似隐忧。一旦建筑老化叠加物业费收缴困难,基础服务停摆,这些高高的水泥盒子就可能滑向贫民窟深渊。
但这是否是必然结局? 答案却也不必绝对。目前广州已试点高层住宅适老化改造,首批12个小区居民满意度提升43%;深圳强制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技术,用智能化延长建筑生命周期。
05 写在最后
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曾发出警告称:“高层住宅会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”。
但笔者认为,命运并非注定,事在人为,未来高层住宅还是可能焕发新生的!
今日话题:20年后,中国小区电梯高层住宅将沦为“贫民窟”?清华教授:多数高层技术寿命仅约50年
配配查-配配查官网-配资炒股交易平台-最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